专栏

关于短视频的无责任吐槽与YY——技术可以山寨,文化不能!

最近移动短视频的消息不少,YouTube两位创始人Chad Hurley和Steve Chen发布了全新的短视频分享应用MixBit,用户可以编辑视频,拥有更大自由度;新浪微博也效仿推特,开放短视频应用“秒拍”。短视频创业“突然”火了起来,诸如趣拍、玩拍、秒拍、微拍等手机微视频产品纷纷粉墨登场,于是有人说短视频会是继文字图片社交应用之后下一个爆发的巨大市场机会。

机遇当然是存在的,在此我不做趋势判断,只谈一些目前短视频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技术可以山寨,文化不能。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国外应用被“山寨”到国内后反响不如预期的好。短视频是个典型的例子。乐播、秒拍、玩拍、微拍、微录客、啪啪奇……名目繁多的短视频应用,功能却都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不温不火,不死不活。

我认为深层次原因之一,是很多创业者在把Instagram、Vine等洋模式“借鉴”引进国内的时候,没有好好研究用户需求的文化背景。比如在人的社会性方面,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为什么好莱坞那么多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欧美文化几百年传承,独立个体意识强烈,鼓励并尊重个人意见表达,所以推特、脸书这些社交应用能够迅速兴起,短视频社交也延续了这一需求,为了吸引更多人观看和分享自己的作品,人们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制作高质量短视频,这里所谓的高质量并非画面多精美,主角多漂亮,而是生活中灵光闪现或精心创意的精彩片段,表现出来就是长期占据国内各大视频网站首页的“国外搞笑创意视频集锦”。

反观我们的社交网络用户,是长期被集体主义教育填鸭的群体,在网络上寻求个体意识的抒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这种“个体意识”与老外不同,更多流露出的是一种“自恋”心态,我所见过国内短视频内容基本可以概括为“两大主角+两大主题”:两大主角“美女野兽(宠物)”,两大主题“自拍卖萌”,真正算得上有创意的短视频却凤毛麟角。除非你是凤姐,或者是志玲,绝大多数自拍只是自娱自乐,缺乏分享的价值,特别是在微博等弱社交关系圈里,更加难以激发陌生用户转发分享的热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即使偶尔有一些比较精彩的短视频也会很快淹没在大量低质量内容中,难以形成气候。

除了国内外用户文化差异外,短视频应用爆发还需解决一些共性问题。

作为一个媒体人,经常思考媒体形态差异对传播的影响,在互联网传播中这些规律同样适用:文字和图片其静态特点决定了受众可以采取非线性的跳跃式思维,这与用户日常的碎片化场景更为契合,而视频具有线性播放的特点,一段视频,不论6秒还是60秒,都需要从头看到尾才能完整获取作者要传递的信息,短视频通过把视频长度压缩到极致来迎合用户的碎片化使用场景,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其次,视频作为一种多媒体形态,能提供比文字图片更为生动全面立体的内容,但恰恰是这一点又拉高了受众的体验成本。比如在地铁公交车上,很多人可以很随意地打开微博刷刷文字图片,但是如果要看一段有声音的视频,就需要戴上耳机才能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一则因为在嘈杂的公共场所要听清楚视频的声音不易,二来如果大家都用手机外放看视频,往往会引起身边人的反感,也不够私密,不能像看文字图片那样随心所欲。当然那些公共场合用5寸大屏智能机故意最大音量播放《我爸刚弄死他》的不在讨论范围内。

如果把不同社交媒体分享成本做一个金字塔型对比,可以发现,从金字塔底往上依次顺序会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好的移动视频分享不能像照片一样“随手拍”,而需要有一定思想和能力的用户进行创意和编辑,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移动视频社交用户的快速增长。

目前短视频行业应该最关注什么?探索商业模式?没有用户基础,谈什么模式都是空的,现在正是群雄割据战国纷争的局面,如何增强黏度,聚集用户量才是硬道理。

主要面向谁?毫无疑问90后,同时培育00后市场。艾瑞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视频社交用户有一半是24岁以下,我等自诩新潮的奔四大叔也不得不承认,视频社交真的是下一代的玩法了。90后年轻人普遍受西方文化产品熏陶长大,个体思维容易与欧美接轨,将是培育这一市场的主力军,小伙伴长大后一旦形成购买力,“钱途”不可限量!

有没有捷径?当然技巧我觉得也是有的,那就是开启“脑残”粉丝模式,比如社交媒体潮人吉姆.卡尔达西安(Kim Kardashian)在Keek上的粉丝约有200万。与其把投资人的钱花在买僵尸粉机器人,还不如正经找几个名人大V捧捧场,当然三观一定要正,薛某某、李某某什么的就别联系了,风险太大。

其次,搭建自媒体平台,寻找激发草根人群创意爆点。自媒体在视频领域一样大有可为,他们通过专业的创意制作编辑,提供高质量的短视频,在应用内形成粉丝效应,《十万个冷笑话》和《暴走漫画》都是很好的借鉴。

想的更远一些,短视频应用之所以目前还没出现杀手级玩法,我觉得是因为手机并非短视频应用真正爆发的最佳硬件平台。

号称改变世界的iphone也是“phone”,再强大的智能手机也还是“手机”,其核心功能依然是语音通讯,长的也是一模一样的矩形圆角,这样的设计注定不是为随时随地拍摄视频而生,反正我是觉得现在连拿出手机--打开屏幕--拍摄三个动作都嫌麻烦,恨不得眨眨眼就解决问题。

创业者也一直在寻求差异化创新。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创作需求,MixBit开始加入比较复杂的编辑功能,趣拍等应用则努力在做贴近国人习惯的本土化尝试,比如添加了更多特效滤镜甚至声音背景元素,注重“私密分享”等。尽管如此,用过的人都知道,手机上各种操作的不便还是给用户体验打了折扣,不论结果如何,至少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视频社交移动化是大势所趋,未来绝不会回到桌面,也不仅仅止于手机端。

我YY的场景是,头戴google glass,左手galaxy gear,右手iwatch,身上再别个lifelogging照相机,一旦我发现有趣的事情,发出语音指令设备记录下来,并把刚拍完的视频片断通过手势操控进行编辑和后期处理发布到社交网络,好友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模拟我的视角身临其境地观看并分享出去。

依靠智能眼镜、手表、传感器,拍摄分享视频会比手机便捷和有趣得多,到那时,视频分享会很快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好像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伸长脖子对着手机话筒聊微信一样,在新硬件新技术的推动下,一切都是船到桥头自然直,那一天并不遥远。(完)

文/健身熊猫

浏览过本文章的用户还浏览过
  • 下一个平台级O2O:社区!一场蓄势待发的商业变革

    O2O大热,披着O2O外衣的电商业务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细分化、垂直化。不过大多数初期选择垂直细分市场的企业最后也都会走向综合化,这是企业的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如今万人淘金的O2O浪潮中,垂直细分只是市场切入点,最终谁能成为第一大综合O2O平台才是最大 [详细]

  • 移动教育:适合从哪些点切入,融入哪些因素?

    如今这年头,说啥不扯上移动互联网都感觉不好意思。但说到移动教育我却不太感冒,不少从业者开口闭口移动互联网,我承认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互联网的格局。但,移动互联网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领域都适合的。教育领域尤其如此, [详细]

  • 前携程高管加盟“在路上”,创业公司挖巨头的墙角

    在路上总裁唐一波 国内旅游社交App在路上近日宣布,继年中宣布获得阿里巴巴数百万美元投资后,原携程高管、携程旅游度假商务负责人唐一波已于今年8月加入在路上团队,担任总裁一职,负责操盘商业化实践。 在路上的官方评价:唐一波从事旅游行业超过 20 年, [详细]

  • 百度的浏览器纠结

    无论在PC互联网还是在移动互联网,浏览器都是最为重要的网络入口之一。但对于作为互联网巨头的百度来讲,由于在搜索业务上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以至于前期忽视了浏览器的重要性,也因此在近两年百度搜索业务接连遭遇两大挑战,一是360在PC业务上的挑战,二是移 [详细]